
单纯的发酵酒不会超过24度。
酒度是按照乙醇的体积占比来计算的,不是按照乙醇重量占比来计算的,常温下乙醇对水的相对密度是0.8。
度数大的发酵酒,比如日本的清酒,高的可达20度以上;西班牙的雪莉葡萄酒,高的也可达20度以上。
酒虫上瘾之后,人们总想进一步提高酒精度。不能继续采用发酵法,而是要用蒸馏法。酒精的沸点是78摄氏度度,水的沸点是100度。将酒精水溶液加热,首先蒸发出来的是乙醇,再把乙醇蒸汽冷凝收集,就变成了高浓度的酒精。
蒸馏酒的基本原理都是如此。
世界有六大蒸馏酒:中国白酒,俄罗斯伏特加,苏格兰威士忌,法国白兰地,荷兰金酒(杜松子酒),加勒比群岛朗姆酒。
蒸馏酒的标准:必须是蒸馏产生的,并且酒度在40度以上。
这些蒸馏酒的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独立的源头:一个是中国的辽国,一个是阿维森纳时代的波斯。
辽国酒壶
1,辽国时代烧酒的规模化生产
《水浒传》讲北宋末年的武松,在景阳冈打虎之前,连喝了十八碗,即使按照十度的发酵酒计算,也相当于喝了二斤烧酒。
很多人受到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误导,以为中国一直到了元朝才有高度数的蒸馏酒。
李时珍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
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代始创其法,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败之酒,皆可蒸烧。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,或黍或秫,或大麦,蒸熟,和曲酿瓮中七日,以甑蒸取,其清如水,味极浓洌,盖酒露也。
李时珍是医药学家,对历史并不是很在行,他还在《本草纲目》记载了类似白兰地的蒸馏葡萄酒:
葡萄酒有两样,酿成者味佳,有如烧酒法者有大毒。酿者取汁同麴酿酢,取入甑蒸之,以器承其滴露,红色可爱,古者西域造之,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。
唐破高昌,根据唐史是在贞观14年(公元640年)。根据李时珍的记载,唐朝时期,西域的高昌国(今吐鲁番)就已经有蒸馏葡萄酒了。
具体的做法是先酿成葡萄酒,再进行液态蒸馏,得到类似白兰地的葡萄酒。李时珍认为这种葡萄酒如同烧酒,有大毒。
但古代中国汉地很少产酿酒用葡萄,葡萄酒也没有成为主流,蒸馏葡萄酒也许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。
李时珍对蒸馏葡萄酒的记载也是一件孤证,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。
中国是最早使用蒸馏炊具的国家之一,商朝时期就有甑的青铜器。
青铜甑
中国的蒸馏酒很有可能是道士炼丹时发明的。
东晋的葛洪,在《神仙传》中记载,东汉桓帝时的王远,修道成功,想度弟子蔡经,就对其家人说:
吾欲赐汝辈酒,此酒乃出天厨,其味醇酿,非俗人所宜饮,饮之或能烂肠,今当以水合之,汝辈勿怪也。
东汉末年的王远说的烈酒,很有可能是炼丹时做出来的蒸馏酒,号称喝了能烂肠,最高度的发酵酒也达不到这种程度。
北宋田锡(公元940~1003年)在《麯本草》记载:
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……能饮之人,三四杯即醉,价值比常数十倍。
这种烧酒极有可能是蒸馏酒,能喝酒的人喝三四杯就会醉,价格也高得惊人,比普通的发酵酒贵十倍以上。
北宋高僧赞宁(?-1001年),在其编写的《物类相感志》记载:
酒中火焰,以青布拂之自灭。
发酵酒不可能被点燃,赞宁记载的酒只能是蒸馏酒。
宋朝的大部分疆土都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,人们已经习惯于喝低度数的发酵酒。
宋朝重文抑武,士大夫喜欢喝低度酒的风雅,而不喜欢喝烈酒烂醉如泥的恶俗。所以宋朝喝的都是发酵酒,最多是经过处理的清酒。这种清酒,武松喝了,都会大叫“好酒”。
整个宋朝,蒸馏酒没有商业化大规模生产,只是少数道士炼丹养生的秘密产物,在山林之中流传。
中国传统的白酒烧锅
必须有足够的需求量,蒸馏酒才能发扬光大,才能不断改进工艺,扩大生产。而宋朝没有这个需求。
这个需求被契丹人实现了。
辽宋金时期,其实是中国的第二个南北朝。
公元936年,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,使辽国获得了汉地大量先进技术和人口。
辽国不断开发蒙古草原和东北沿河地区,耕种农田。
辽太宗时期:
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,命瓯昆石烈居之,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。三年,诏以谐里河、胪朐河近地,赐南院欧堇突吕、乙斯勃、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,以事耕种。
海勒水,就是今天内蒙古的海拉尔河,胪朐河是克鲁伦河,发源于外蒙古的肯特山。辽国在这些地方都开辟了耕地。
公元976年,北汉向辽国借粮,一次借得二十万斛:
保宁七年,汉有宋兵,使来乞粮,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。
这说明,辽国在部分河川地区采用了汉地的耕种生产方式,已经有大量的粮食剩余。辽国也大量酿酒,很有可能请了汉地懂蒸馏酒的道士指导酿酒。
最能喝酒辽穆宗号称睡王,除了打猎、喝酒、睡觉外,几乎啥事也不干。
辽国还有四时捺钵制度。捺钵,指行在宫帐。辽国虽然有五京之制,但仍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。契丹皇帝一年中大部分时间,巡幸于春夏秋冬四捺钵之间。
辽国处于高纬度地区,特别是冬春两季捺钵,扎营于寒冷的野外,对烈酒的需求非常强烈。
辽国的春季捺钵地,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(今吉林大安市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)。附近有嫩江流域,早已经过农耕开发,粮食丰富。各地的贡粮通过木船运到嫩江湾的老坎子码头(在大安市,至今仍然是吉林省最大的内河码头),有一部分粮食就被酿成了烧酒。
嫩江
2006年,在吉林省大安酒厂发现了一批辽代的酿酒铁器,还有一件大瓷瓮和300多块炉灶石。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确定为辽代酿酒遗址,样本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1035年左右,正处于历史上的辽代末期。
大安遗址的地锅146厘米,深25厘米。
大安遗址蒸酒器
大安遗址以地锅装水煮沸,蒸汽熏蒸篦子上放固体酒酪,酒精以蒸汽形势接触到顶部装冷凝水的天锅,冷凝后经承露盘导出。
按传统的中国白酒工艺,天锅要换三道冷水,第一道水出来的酒叫酒头或大锅头,第二道水出来的酒叫二锅头,第三道水出来的酒叫酒尾。
根据复原的辽代蒸酒器的实验估算,一套一天满负荷运转可以产出数百斤白酒,2套能产近千斤白酒,可以满足辽国皇帝春季捺钵数千人的用酒需求。
金国灭亡辽国后,金国人也学会了饮用烧酒。
蒙古帝国由灭亡了金国,蒙古人也学会了饮用烧酒。
蒙古帝国西征时,就把烧酒文化传播到了波兰、俄罗斯、波斯、阿拉伯一带。
阿维森纳
2,阿维森纳对蒸馏酒的工艺改进
五千年前,两河流域的苏美人会用陶器进行简单的蒸馏工作。
东西方的炼丹术和炼金术一直在秘密流传,甚至有东西方的互动,潜伏在历史的重重黑幕之下。
阿维森纳是中世纪著名的医生兼哲学家,他大约生活在中国北宋初年,出生于中亚,是塔吉克人,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波斯。当时的波斯是萨曼王朝,但很快就崩溃了,分裂成诸侯混战的局面。
阿维森纳在乱世中勤奋学习和写作,据说写了两百多本书,最著名的是《哲学科学大全》和《医典》。
阿维森纳在《医典》中改良了蒸馏法,将沸水蒸馏法改为蒸汽蒸馏法:在蒸馏槽中间加上隔层,下方煮水,上方置放葡萄酒,葡萄酒不接触水,以蒸汽蒸馏,可以产生高浓度酒精。
他的改良,不但提到了酒精纯度,还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阿维森纳信奉清真教,禁止喝酒。阿维森纳少量制造酒精是为了医学目的,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因口腹之欲而饮酒。
阿维森纳的《医典》被翻译成拉丁文,在数百年之内都是西欧的医学教科书。很多西欧的医生和教士也通过阿维森纳的《医典》学会了蒸馏酒精法。
蒙古帝国的长子西征一直打到了今波兰、俄罗斯境内,也把烧酒带到了东欧。
俄国人饮用了蒙古烧酒后,大为兴奋,原来酒还可以这么喝!
有教士通过阿维森纳的蒸馏酒精法大量制造出了最初的伏特加酒。
欧洲所有的蒸馏酒的方法都可以追溯到阿维森纳。
3,其他蒸馏酒的早期发展
伏特加(Водка)是波兰、俄罗斯的经典酒。伏特加以谷物(后来以更廉价的马铃薯)为原料,蒸馏成高达95度的酒精,经过白桦树皮炭过滤,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度到60度。
伏特加
公元1400年左右,波兰的一些修道士通过阿维森纳的蒸馏酒精法制造出原始的伏特加,刚开始是当作药物使用。
受到金帐汗国普遍饮用烈酒习俗的影响,身处寒冷之地的俄罗斯人也沾染上了这种恶习,并从波兰人那里学会了制造廉价伏特加的方法。
公元1478年,俄国伊凡三世垄断了伏特加的生产权。
公元1553年,伊凡雷帝为了赚钱,在莫斯科开了一家伏特加酒馆。
法国一直是欧洲葡萄酒的重要产地。
大航海时代,荷兰人在贩卖法国发酵葡萄酒时,为了防止变质和降低成本,采用蒸馏法提高酒度。法国人也学会了蒸馏酒。
公元1701年,法国的路易十四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。战争期间,法国的葡萄蒸馏酒滞销。法国葡萄酒商人只好将其存放于橡木桶中,一放就是好几年。
白兰地
战后,法国人发现储存于橡木桶中的白兰地酒,变得琥珀般的金黄,芳香浓郁,香醇可口。由此,法国人发明了真正的白兰地酒,用葡萄发酵、蒸馏、橡木桶贮藏后,白兰地酒变得高贵典雅。
威士忌是由大麦芽酿制的,蒸馏后在橡木桶中陈酿,然后调配成43度左右的烈性蒸馏酒。
根据文献记载,1494年,一座苏格兰修道院给修士约翰·柯尔8斗大麦用于酿造蒸馏酒。约翰·柯尔将大麦浸水发芽,磨碎后加水糖化,然后做成发酵酒,再根据阿维森纳的《医典》的蒸馏法制成威士忌。
威士忌
苏格兰威士忌很快就传播到了爱尔兰和英格兰,成为英国烈酒的代名词。
1660年,荷兰莱顿大学的西尔维斯教授发明了杜松子酒,最初的目的是帮助荷兰东印度公司,作为利尿、清热的药剂使用。西尔维斯教授用大麦做原料,然后加入了杜松子,杜松子是利尿的传统草药,发酵后经过三次蒸馏,做出来的杜松子酒芳香宜人。
杜松子酒
1689年,荷兰威廉三世,通过天鹅绒革命成为了英国国王,他将自己嗜好的杜松子酒从荷兰带到了英国,迷呆了一帮英格兰人。
朗姆酒,是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蒸馏酒。
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,一直没有找到梦想中的黄金。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去新大陆时,将西班牙加纳利群岛带来了甘蔗,种植在加勒比群岛上。甘蔗榨出的蔗糖,成了这些群岛的真正“黄金”。
朗姆酒
朗姆酒的具体起源已不可考证,大约是榨甘蔗的工人偶然发现了甘蔗可以酿成酒,有教士或贵族再通过蒸馏方式做出了朗姆酒。